一九八一年

第二百八十章:喇叭裤

阅读页设置
背色

  

  

  

  

  

  

  

  

字体

上一章 首页 目录 书架 下一章

    现在房屋的造价多便宜?全部买新料砌楼房才一二十块钱左右一个平方米!

    为什么要把造价写得这么模糊,那是因为砌房子的弯弯绕多不胜数。

    八一年、八二年花两千块钱肯定能够完成一百平方米的二层小楼,质量标准肯定能够承受七级地震。

    为了节约造价不现浇屋面用预制楼板,不放或者少放地梁、圈梁,一千五百块钱也就够了,是否抗震得看运气。

    如果用些旧砖、旧瓦、旧屋梁、椽子,主人家再自己带着儿女们做小工,一千块钱也能够干得下来。

    造什么样子的房子黄瀚心里有数,也知道当下建造的房子至多使用三十年,时间短的仅仅十几年就会遭遇拆迁。

    三水县包括整个南苏省一直到二零二零年都没有遭遇四级以上的地震,本着节约的原则,自家翻建老宅都用了一半旧料就可见一斑。

    虽然造房子很便宜,但是私人根本没办法拿到地皮,即便这时的地皮不紧张、不值钱也不行,因为没法买卖。

    披上了集体外衣就截然不同,完全可以在城区拿到地,能够用为职工解决福利房的名义砌楼房。

    楼房交给谁承建,砌好的集体宿舍、福利房给谁不给谁,学问大着呢!

    这种天大的人情送出去会换回多少利益?

    地皮是国家的,产权是谁的?当然是谁花钱建的属于谁!

    达成共识后宋春华和钱国栋立刻赶去三水镇找一二把手商谈,以黄瀚的经验估计成功的概率超过九成。

    因为原本轨迹三水县就是在这两年冒出来许多镇办、乡办、村办集体单位,绝大多数是个人承包经营上交一些管理费。

    有些就是原本的个体户被整顿经济秩序搞怕了,主动承诺上交管理费挂靠集体单位。

    乡镇都穷,能够得到管理费还能够安排待业青年工作,这样的好事哪能往外推?这简直就是一拍即合。

    方桂兰四人才搬回翻建后的老宅三天,新房子里已经摆下十二台缝纫机,连她们几个现在有十二个女工在生产“双肩包”。


    一天可以生产十五到二十只,用不了十天,日产量就能够达到二十四只。

    这当然是积极分子加热心肠宋春华急于给女知青解决困难,从镇里回家的当天晚上就联系几个特别困难的女知青。

    都是“黄陈居委会”辖区的居民,家住得都不远,宋春华都进行过家访。

    见居委会主任亲自上门通知明天早上有工作安排,而且是她们擅长的缝纫,女知青当然是千恩万谢。

    第二天早上,宋春华带着女知青搬来了八台缝纫机。

    肯以三块钱一个月出租缝纫机的家庭太多了,宋春华还挑挑拣拣,尽可能选比较新的。

    黄瀚特意看了看八个女知青的档案,也去老宅瞧了瞧这八个年龄二十大几三十出头的妇女。

    八个人的衣服都很朴素,有俩人的衣服甚至于还有布丁,但是都干干净净。

    她们干活儿很认真,瞧上去就知道她们很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工作。

    由此可见宋春华还是凭良心做事的,这些人肯定不是关系户,应该都是来自困难家庭。

    可惜这里没有六六年前毕业的高中生,都是初中、小学毕业、没有文盲。

    一个三十出头名字叫何爱凤的女知青会裁剪,她吸引了黄瀚的注意。

    因为黄瀚打听八个女知青的长处时,另外七个人都说何爱凤一直在裁缝店干活儿,不仅仅会裁剪,人家都夸她手艺好。

    黄瀚记得许多曾经流行过的服装款式,他能够画出草图,但是不会裁剪。

    他需要一个能够明白自己意图,并且有裁剪手艺的女工和张芳芬、方桂兰一起决定服装的款式,统一下料。

    黄瀚决定先生产“喇叭裤”试水,利用星期天花了一整天时间完成了五个规格五十条“喇叭裤”的定型、下料。

    一起工作了接近八个小时,黄瀚发现何爱凤的领悟力和裁剪手艺比方桂兰强多了,张芳芬这个做了一二十年缝缝补补的也不如她。

    张芳芬虽然发现黄瀚要求生产的牛仔



第二百八十章:喇叭裤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首页 目录 加书签 下一章
相关:  明末汉之魂  我比崇祯大一岁  大明帝国日不落  明亡之后无华夏    医婿  大月谣  悍卒斩天  丹武大帝  
同类最热
搜"一九八一年"
360搜"一九八一年"
语言选择